江西:新余投資5000萬打造省級示范公路
來源:中國江西網(wǎng) 作者: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3-26
近日,記者從新余市相關新聞發(fā)布會上獲悉,總投資約5000萬元的G220東深線分宜段創(chuàng)建省級示范路主體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,預計今年5月可建成。屆時,一條集交通和旅游出行的省級示范公路將展現(xiàn)在出行者面前,令人賞心悅目。
G220東深線分宜段省級示范路創(chuàng)建項目全長32.163公里,起于仙女湖區(qū)鈐陽管理處山塘下交叉口,止于分宜與安福交界處。新余市公路局于2017年初啟動了該項目創(chuàng)建工作,通過不懈努力溝通協(xié)調,該項目于2017年11月已列入全省省級示范路創(chuàng)建計劃,給予每公里50萬元補助資金,共補助資金1608萬元,項目創(chuàng)建總投資約5000萬元。該路以“分宜文化”為靈魂,以“生態(tài)山水”為骨架,以“人性設施”為要素,“外修生態(tài)、內修人文、點面結合”為創(chuàng)建特色,打造“以路為載,傳承文化,促進旅游”的文化傳媒路和旅游景觀路,實現(xiàn)公路交通與全域旅游融合發(fā)展。
投資約500萬元,對全線土路肩實施硬化、將路側寬深邊溝改造為蓋板邊溝等方式,增加路側凈寬,從而間接增加路面橫斷面寬度。穿村鎮(zhèn)路段采用花壇隔離,進行路宅分家,減少路側行人、非機動車等對主路行車的干擾,極大提升了該路段的公路通行能力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順心。
投資500余萬元,在路側存在一定危險因素的路段實施波形梁鋼防護欄、鋼混凝土防撞墻、警示墩或警示樁等進行安全防護和警示提示。在生產生活路口,硬化被交道,安裝道口警示樁、減速和提示標志標線。對寬深矩形邊溝采用淺碟式、暗排式、組合式等,對較深的邊溝路側還加設波形鋼梁防護欄或警示樁進行改造,使之兼顧排水、安全和生態(tài)三大功能。對高邊坡地質災害隱患采取工程措施與美化綠化措施相結合加固,種植草本植物,使防護工程與自然景觀相協(xié)調,讓公路出行者走得安心。
投資2400余萬元,對存在變形下沉、龜裂、塊裂嚴重病害的瀝青路面,采用就地冷再生新技術進行路面大修。對存在輕微網(wǎng)裂病害的瀝青路面,采用薄層罩面進行預防性養(yǎng)護,全面提升路況水平,使路面使用性能指數(shù)(PQI)達90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舒心。
投資約1300萬元,實施公路綠化提升改造工程,在公路兩側綠化帶內栽植了樟樹、桂花樹、紅葉石楠、紅葉石楠柱、紫薇、鋪設草皮,構建喬灌花草立體綠化。實施“公路+旅游+文化+服務”工程,在公路沿線建設“古韻芳華、霞光萬年、鐘靈鈐山、毓秀松山、江山宜景”5個景觀點和停車區(qū),為旅客提供休閑休息觀光旅游服務。實施公路“彩化文化美化”工程,對公路兩側黑色瀝青路肩標劃50厘米寬紅色反光涂料,在公路沿線兩側大型擋土墻上手繪新余地方文化、公路文化、黨建文化等圖文進行美化,打造“紅綠黃白黑”彩色景觀路和“豐富多彩”文化傳媒路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歡心。
投資約300萬元,進一步規(guī)范和完善公路指路標志、路線方向指示標志、地點距離預告標志、交叉口告知標志、路線指示標志,里程碑和百米樁,為公眾出行創(chuàng)造科學、清晰的指路標志體系。在丹江大橋、松山路段建設公路視頻采集系統(tǒng)、可變情報板等信息服務設施,實現(xiàn)對公路沿線重要路段、橋梁等的實時監(jiān)控和信息發(fā)布,充分利用交通廣播、網(wǎng)絡媒體、可變情報板等服務設施,搭建公路出行信息服務平臺。在公路沿線松山道班和5個停車位采取“養(yǎng)護+服務”,添置路況信息查詢機、修車工具、飲水機、醫(yī)藥急救箱、休息室(觀景亭)、洗手間等便民服務設施,為公眾出行者提供便利服務,拓展公路服務內涵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暖心。
G220東深線分宜段省級示范路創(chuàng)建項目全長32.163公里,起于仙女湖區(qū)鈐陽管理處山塘下交叉口,止于分宜與安福交界處。新余市公路局于2017年初啟動了該項目創(chuàng)建工作,通過不懈努力溝通協(xié)調,該項目于2017年11月已列入全省省級示范路創(chuàng)建計劃,給予每公里50萬元補助資金,共補助資金1608萬元,項目創(chuàng)建總投資約5000萬元。該路以“分宜文化”為靈魂,以“生態(tài)山水”為骨架,以“人性設施”為要素,“外修生態(tài)、內修人文、點面結合”為創(chuàng)建特色,打造“以路為載,傳承文化,促進旅游”的文化傳媒路和旅游景觀路,實現(xiàn)公路交通與全域旅游融合發(fā)展。
投資約500萬元,對全線土路肩實施硬化、將路側寬深邊溝改造為蓋板邊溝等方式,增加路側凈寬,從而間接增加路面橫斷面寬度。穿村鎮(zhèn)路段采用花壇隔離,進行路宅分家,減少路側行人、非機動車等對主路行車的干擾,極大提升了該路段的公路通行能力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順心。
投資500余萬元,在路側存在一定危險因素的路段實施波形梁鋼防護欄、鋼混凝土防撞墻、警示墩或警示樁等進行安全防護和警示提示。在生產生活路口,硬化被交道,安裝道口警示樁、減速和提示標志標線。對寬深矩形邊溝采用淺碟式、暗排式、組合式等,對較深的邊溝路側還加設波形鋼梁防護欄或警示樁進行改造,使之兼顧排水、安全和生態(tài)三大功能。對高邊坡地質災害隱患采取工程措施與美化綠化措施相結合加固,種植草本植物,使防護工程與自然景觀相協(xié)調,讓公路出行者走得安心。
投資2400余萬元,對存在變形下沉、龜裂、塊裂嚴重病害的瀝青路面,采用就地冷再生新技術進行路面大修。對存在輕微網(wǎng)裂病害的瀝青路面,采用薄層罩面進行預防性養(yǎng)護,全面提升路況水平,使路面使用性能指數(shù)(PQI)達90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舒心。
投資約1300萬元,實施公路綠化提升改造工程,在公路兩側綠化帶內栽植了樟樹、桂花樹、紅葉石楠、紅葉石楠柱、紫薇、鋪設草皮,構建喬灌花草立體綠化。實施“公路+旅游+文化+服務”工程,在公路沿線建設“古韻芳華、霞光萬年、鐘靈鈐山、毓秀松山、江山宜景”5個景觀點和停車區(qū),為旅客提供休閑休息觀光旅游服務。實施公路“彩化文化美化”工程,對公路兩側黑色瀝青路肩標劃50厘米寬紅色反光涂料,在公路沿線兩側大型擋土墻上手繪新余地方文化、公路文化、黨建文化等圖文進行美化,打造“紅綠黃白黑”彩色景觀路和“豐富多彩”文化傳媒路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歡心。
投資約300萬元,進一步規(guī)范和完善公路指路標志、路線方向指示標志、地點距離預告標志、交叉口告知標志、路線指示標志,里程碑和百米樁,為公眾出行創(chuàng)造科學、清晰的指路標志體系。在丹江大橋、松山路段建設公路視頻采集系統(tǒng)、可變情報板等信息服務設施,實現(xiàn)對公路沿線重要路段、橋梁等的實時監(jiān)控和信息發(fā)布,充分利用交通廣播、網(wǎng)絡媒體、可變情報板等服務設施,搭建公路出行信息服務平臺。在公路沿線松山道班和5個停車位采取“養(yǎng)護+服務”,添置路況信息查詢機、修車工具、飲水機、醫(yī)藥急救箱、休息室(觀景亭)、洗手間等便民服務設施,為公眾出行者提供便利服務,拓展公路服務內涵。讓公路出行者走得暖心。
